塔吊基础专项方案/塔吊基础设计方案 - 施工方案参考
[ 关键词:塔吊基础专项方案 塔吊基础设计方案 发表日期:2014-04-02 12:03:24 ]
塔吊基础专项方案 / 塔吊基础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共有26 栋多层(层高3.3m 左右)及高层(层高2.8m) 组成,其中多层屋檐标高 12.8000m,高层屋檐标高 50.000m;结构形式为:高层采用 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多层采用框架结构。本工程总用地面积49250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51654 平方米,其中地上98500 平方米,地下53154 平方米。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现场自然地坪绝对标高约为5.100m—6.000m. 工程由于外界因素变化,基坑外场地受限制,经过协商,塔吊位置均安装在基坑内(坑底标高均为-6.100m,自然地面标高为-0.900m—±0.000)。
塔吊采用我公司生产的 QTZ80塔吊,共需要6台(相关内容:QTZ80塔吊性能参数)。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塔吊采用钢构逆作法施工,塔吊在基础土方开挖前先行安装使用,随着基坑开挖,对钢构进行水平支撑、斜撑的焊接加固,详见附图。
二、塔吊计算参数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塔吊在安装至最大高度时,所受荷载最大,此时塔吊最为危险。 为此,进行塔吊计算时,按最大高度进行验算。 1、QTZ80塔吊在60 米高度时受力情况:(不包含格构柱高度) 工况 FV(KN) Fh(KN) M1(KN*m) M2(KN*m) MK(KN*m) 非工作 449 71 1668 0 0 工作 509 31 1039 857 270 2、1#--6#塔吊基础桩采用4 根ф800 钻孔灌注桩,桩心距1.6 米,桩入土深度分别 为: 38.20m、36m、34.2m、35m、40.7m、37.6m,桩身砼强度C30。 1#、2#、3#、4#、5#、6#塔吊桩顶标高均为-6.100m, 四肢角钢格构柱直接埋设在 桩内,与桩搭接 3 米,格构柱与桩钢筋笼电焊焊接, 格构柱伸出自然地坪与塔机连接, 塔吊在挖土前先安装,塔吊基础采用钢格构柱进行整体加固。
三、桩基础设计验算
(一)根据该地块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3#、4#、5#、6#塔吊所在位置地质 情况相近,安装相同塔吊型号,搭设高度(60 米)及臂长(57 米)均相同,分别对塔 吊进行塔吊基础计算,1#、3#、4#、5#、6#塔吊格构柱长度 5.7 米,2#塔吊格构柱长 度4.8 米(均不包括桩内3 米),实际计算以11.4 米(2 倍格构柱长度)
(二)桩身承载力验算
身承载力计算依据《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的第5.8.2条 根据以上计算方案可以得到桩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取其中最大值 N=1214.78kN 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应满足下面的公式: 即0.750×0.5027×16.700×1000=6296.318KN≥N 其中 c——基桩成桩工艺系数,取0.750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16.700N/mm 2 ; Aps——桩身截面面积,Aps=0.5027m 2 。 经过计算得到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满足要求,受压钢筋只需构造配筋! 桩身受拉计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第5.8.7条 受拉承载力计算,最大拉力 N=975.28kN 经过计算得到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As= 3085.74mm 2 。 综上所述,全部纵向钢筋采用构造配筋且配筋面积不能小于3085.74mm 2 构造规定:灌注桩主筋采用6~12根直径12mm~14mm,配筋率不小于0.3%!
(三)桩抗拔承载力计算
(以2#塔吊桩计算) 上述计算的桩顶竖向力Ni若为负值,则须计算基桩的抗拔承载力,该负值作为桩 的抗拔设计值N,按下列公式进行复核: γ 0N≤Uk/ s (5.2.1—7) 其中 0——建筑桩基重要性系数,取1.0; Uk——桩基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Uk =∑λ iqsikμ ili; λ i——抗拔系数,砂土取0.50~0.70,粘性土、粉土取0.70~0.80; qsik——桩侧表面第i层土的抗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按工程地质资料取值; μ i——破坏表面周长; 9 li——第i层土层的厚度,取值按工程地质资料; s——桩侧阻力分项系数。 解得: Ra2=2.512×(7.0×7+10.4×8+0.9×20+6.4×31+0.9×36+0.8×28+3.0× 50)+2200.000×0.503=2496.74kN γ 0N≤Uk/ s=0.7×2496.7KN=1747.72KN 由于: 975.28KN <1747.74KN 满足要求! 因各塔吊桩基础的抗拔承载力均大于2#塔吊的桩基础抗拔力,且均远大于 975.28KN,因此桩基抗拔均满足要求。
(四)桩式基础格构柱计算
依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 格构柱截面的力学特性
格构柱的截面尺寸为0.46×0.46m; 主肢选用:12.5 号角钢b×d×r=125×125×10mm; 缀板选用(m×m):0.01×0.40 主肢的截面力学参数A0=24.37cm2,Z0=3.45cm,Ix0=361.67cm4,Iy0=361.67cm4; 格构柱截面示意图 格构柱的y-y 轴截面总惯性矩: 格构柱的x-x 轴截面总惯性矩: 10 经过计算得到: Ix=4×[361.67+24.37×(46/2-3.45)2]=38708.37cm4; Iy=4×[361.67+24.37×(46/2-3.45)2]=38708.37cm4;
2. 格构柱的长细比计算
格构柱主肢的长细比计算公式: 其中 H —— 格构柱的总高度,取11.40m; I —— 格构柱的截面惯性矩,取,Ix=38708.37cm4,Iy=38708.37cm4; A0 —— 一个主肢的截面面积,取24.37cm2。 经过计算得到 x=50.19, y=50.19。 格构柱分肢对最小刚度轴1-1 的长细比计算公式: 其中 b —— 缀板厚度,取 b=0.01m。 h —— 缀板长度,取 h=0.40m。 缀板间距≤2b1≤2×37=74mm 缀板 :400X250X10mm@700mm a1—— 格构架截面长,取 a1=0.46m。 经过计算得 i1=[(0.032+0.302)/48+5×0.462/8]0.5=0.37m。 1=11.40/0.37=30.81。 换算长细比计算公式: 经过计算得到 kx=57.13, ky=57.13。
3. 格构柱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11 格构柱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整体稳定性计算公式: 其中 N —— 轴心压力的计算值(kN);取 N=1214.78kN; A—— 格构柱横截面的毛截面面积,取4×24.37cm2; —— 轴心受压构件弯矩作用平面内的稳定系数;根据换算长细比 0x=57.13, 0y=57.13,查《钢结构设计规范》得到 x=0.82, y=0.82。 经过计算得到 X 方向的强度值为146.48N/mm2,不大于设计强度215N/mm2,所以满足要求! Y 方向的强度值为146.48N/mm2,不大于设计强度215N/mm2,所以满足要求!
4. 分肢稳定性计算
单根角钢长细比λ 1=(L1-L2)/iy0=(70-25)/2.78=16.18 b 类构件查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表得: ψ =0.991 (N/n+Nm)/( ψ Au)=(1170.85/4)/(0.991×2737)=107.92〈215N/mm 2 长细比λ 1=16.18<57.13(λ1<0.5λx) 所以可不计算分肢稳定性
5. 缀板计算钢构柱剖面示意钢构柱平面示意
钢格构柱剖面示意 钢格构柱平面示意 按照规范规定,在同一截面处缀板的线刚度(缀板截面惯性矩和b1 之比值)之和 不得小于分肢线刚度(分肢截面惯性矩和L1 之比值)的6 倍。 12 取缀板宽度≥2b1/3,厚度≥b1/40,满足上述要求。
6. 缀板与分肢连接的焊缝计算
缀板与分肢连接处的内力为: 剪力: Vj=V L1/(2 b1) (5.2.1—10) =24660×70÷(2×37)=23.33KN 弯距: Mj=V L1/ 4 (5.2.1—11) =24.66×700÷4=4315500N.mm 式中: V = 2 3 5 f A 8 5 f y (5.2.1—12) = 4×2437×215 85 ×1=24.66KN L1——相邻两缀板轴线间的距离; b1——分肢轴线间的距离; A—— 格构柱横截面的毛截面面积; f——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fy—— 钢材的屈服强度; 缀板与分肢连接采用角焊缝,三面围焊,计算时偏安全地仅考虑竖直焊缝,焊缝 计算公式为: ≤ f f f 2 + 2 f f w (5.2.1—13) =82.16<160 N/mm 2 满足要求 式中:σ f——按焊缝有效截面(Lwhe)计算,垂直于焊缝长度方向的应力, σ f= Mj/Wf= Mj/(heLw2/6) (5.2.1—14) = 4315500×6 0.7×8×240×240 =80.30N/mm 2 τ f——按焊缝有效截面(Lwhe)计算,沿焊缝长度方向的剪应力, τ f= Vj /Af= Vj /(Lwhe) (5.2.1—15) = 23330 0.7×8×240 =17.36N/mm 2 13 he——角焊缝的计算厚度,取8mm,对直角角焊缝等于0.7hf,hf 为焊脚尺寸; Lw——角焊缝的计算长度,对每条焊缝取其实际长度减去2hf,取250-10=240mm,; β f——正面角焊缝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取1.0; ffw——角焊缝强度设计值。
7. 钢格构柱与塔身基础节连接的转换承重钢板验算
钢格构柱与塔身基础节连接通过在转换承重钢板上根据基础节固定螺栓的位置钻 孔,用塔吊厂家提供的基础螺栓固定塔吊基础节。计算模型如图(5.2.1—5): N i V V M b 承 重 转 换 钢 板 加 劲 板 4 - 3 0 钢 构 柱 分 肢 1 2 承重转换钢板计算模型图 承重转换钢板的抗弯强度按下述公式复核验算: Mmax/(γ xWnx)≤f (5.2.1—16) = 1668+71×11.4 1.05×600×600×40÷6 =98.31<140N/mm 2 式中:Mmax——承重转换钢板的承受的最大弯距; γ x——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取1.05; Wnx——净截面抵抗矩; f——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抗剪强度按下述公式复核验算: VmaxS/(Itw)≤fv=235×0.36=84.6 N/mm 2 (5.2.1—17) 满足要求 式中:Vmax——承重转换钢板的承受的最大剪力; S——计算剪应力最大处以上毛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 I——毛截面惯性矩; 14 tw——钢格构柱分肢厚度; fv——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8.转换承重钢板与分肢连接的焊缝计算
转换承重钢板采用 4 根 M30 螺栓与格构柱的分肢焊接固定,钢格构柱与塔身基础 节连接的转换承重钢板 40 厚,Q235 钢,截面尺寸 600×600mm 2 ;按下述焊缝计算方法 复核。格构柱分肢与三角加劲板、格构柱分肢与转换承重钢板、转换承重钢板与三角 加劲板之间均满焊作为安全储备。 其焊缝计算方法为: ≤ f f f 2 + 2 f f w (5.2.1—18) =108.76<160 N/mm 2 满足要求 式中:σ f——按焊缝有效截面(Lwhe)计算,垂直于焊缝长度方向的应力, σ f= M/Wf= M/(heLw2/6) (5.2.1—19) τ f——按焊缝有效截面(Lwhe)计算,沿焊缝长度方向的剪应力, τ f= V /Af= V /(Lwhe) (5.2.1—20) he——角焊缝的计算厚度,对直角角焊缝等于0.7hf,hf 为焊脚尺寸; Lw——角焊缝的计算长度,对每条焊缝取其实际长度减去2hf; β f——正面角焊缝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取1.0; ffw——角焊缝强度设计值。 为确保安全,参照其他项目类似经验,按常规做法及构造要求,格构柱材料采用 Q235 钢材,必须在四根格构柱之间焊接斜(平)撑, 每1.4 米时设置一道,每道支撑为 一根水平撑和一根斜撑,均采用Q235- L125×125×10@1400,四个面均布,以增加格构 柱截面性能,并能减小长细比,增强整体稳定。 2#塔吊基础的计算 因2#塔吊型号同样为JZ5710,各塔吊位置地质报告相同,且搭设高度为28 米≤ 60 米,因此采用与以上五台塔吊相同的搭设条件,满足要求。 注明:格构柱与塔身标准节连接节点的计算与方案结合塔吊专业厂家意见进行安装。
四、桩身实际配筋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第8.5.9 条规定,桩身强度符合以下要 求: Q≤Apfcψ c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桩身主筋为 12Φ20,箍筋为Φ8@200 螺旋,桩顶 4 米范围内 箍筋加密Φ8@100,加强箍为Φ16@2000 钢筋笼通常布置。格构柱直接埋设在混凝土桩 内,与桩钢筋笼 8 根主筋帮条电焊焊接,钢筋笼与格构柱电焊搭接长度不少于 3 米, 搭接处桩钢筋笼增设增强箍筋,每2 米增加Φ16 加强箍一道,Φ8@100 螺旋箍均布。
五、施工中应注意事项:
1、格构柱必须与桩搭接3 米,且格构柱与钢筋笼电焊焊接。
2、�0�3800 钻孔灌注桩配筋为12Φ20,桩钢筋笼配制详见图纸。
3、当挖土方时,在塔吊基础部位,必须分层开挖。钢柱之间的缀条必须跟随挖土 深度每1.4 米焊一次。
4、当土方挖至标高后,必须立即做好坑底砼板,以加强四根钻孔桩的整体稳定。
5、严格控制格构柱的钢材质量及加工焊接质量。
6、放置格构柱时应控制其水平度、垂直度及平面位置,确保格构柱使用过程中受 力安全性。 格构式钢柱安装的允许偏差(mm)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柱端中心线对轴线的偏差 20 用吊线和钢尺检查 柱基准点标高 ±10 用水准仪检查 柱轴线垂直度 0.5H/100 且≤35 用经纬仪或吊线和钢尺检查
7、塔吊安拆应由专业队伍负责施工,编制相应的搭拆专项方案报分公司审批,在安拆塔吊前应提前通知分公司,递交相关资料,由集团公司审察同意签发安拆令后方可安装塔吊。
六、塔吊避雷措施
塔吊要用专用的接地线可靠接地,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 ,塔吊接地圆钢同塔吊基 础钢筋与桩基钢筋用υ 12 圆钢焊接,形成一个接地网,上部与塔吊专设接地线相连, 确保塔吊防雷安全。
七、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1、基础平面与水平面倾斜度<1/1000。
2、标准节垂直度控制在<1/1000。
3、确保格构柱与桩基稳固连接。
4、在塔吊安装前,必须向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5、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穿防滑鞋,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
6、塔吊操作须有专人指挥,全体作业人员集中经精力、相互配合,在指挥人员指 挥下安全作业。
7、对所有的起重工具如索具、夹具等进行全面检查计算、验算后方可使用。
8、塔吊安装后必须经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挂牌方可使用。
9、塔吊司机须持有效操作证上岗。
10、严格执行“十不吊”。
11、塔吊电箱必须上锁,专人保管 ,工作完毕切断电源、上锁。
12、经常对塔吊进行保养维修,特别是对五限位(超高、变幅、超重、力矩、升 空室)上保险;吊钩、钢丝绳、滚筒要经常检查准备配件。
八、塔身与砼结构防水处理办法
因塔身穿过顶板。因此塔身在顶板处用δ =3mm 铁板焊接在塔吊周围的顶板上作止 水片,焊接必须牢固、密封、位置正确(顶板的1/2 处),砼浇捣应仔细、密实。 塔身洞口防水处理采用缓膨型遇水膨胀止水条,顶板筋相互错开预留。待塔吊拆 除后,板筋焊接、支模、浇捣洞口封闭。施工时应清理好施工缝杂物,冲洗干净,再 用高一级的砼掺12%WG-UEA 微膨胀剂浇捣密实,注意砼养护不少于14 昼夜,砼结构表 面防水另增加一道SBS 防水层。
九、多塔作业注意事项
1、项目部必须配置塔吊指挥且持证上岗,配备对讲机,由塔吊指挥统一协调塔吊 的吊装作业;
2、塔吊安装高度必须不在同一平面(应有足够的高差);
3、项目部应做好塔吊司机和塔吊指挥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特别有关多塔作业的 注意事项;
4、六台塔吊不得同时在吊装重叠区域进行吊装作业,当塔吊在吊装重叠区域进行 作业时应注意相关塔吊的运行方向,与塔吊指挥随时保持联系,确保各塔吊在使用中 不能相互碰撞。
5、群塔作业中必须注意的原则:低塔让高塔原则、后塔让先塔原则、动塔让静塔 原则、客塔让主塔原则。
6、群塔作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6.1 水平方向相邻塔吊防碰撞措施 此部位的防碰撞,塔吊在现场的定位是关键,通过严格控制塔吊之间的位置关系, 可预防地位塔吊起重臂端部碰撞高位塔吊塔身,塔吊定位必须保证任意两塔之间距离 均大于较低的塔吊臂长 2 米以上,方能确保不发生此部位碰撞,符合塔式起重机安全 规程(GB5144-2006)中的 10.5 之规定“两台起重机之间的最小架设距离应保证处于 低位的起重机的臂架端部与另外一台起重机的塔身之间至少有 2 米的距离”的规定。 本工程中所有塔吊的定位,可以满足以上要求。
6.2 塔吊在垂直方向的防碰撞措施
6.2.1 地位塔吊的起重臂与高位塔吊起重钢丝绳之间的防碰撞措施
因施工需要,相邻塔吊之间会出现交叉作业区,当相交的两台塔吊在同一区域施 工时,有可能发生低位塔吊的起重臂与高位塔吊的起重钢丝绳的碰撞事故。为杜绝此 类事故发生,塔吊使用前必须对每一台塔吊的工作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尽量避免或减 少塔吊交叉工作区。同时,必须配备有操作证的、经验丰富的信号工,塔吊租赁公司 要配备操作熟练、有责任心的塔吊司机为现场服务。作业时,应时刻关注本塔吊及相 关的塔吊,确保低塔的起重臂不碰到高塔的起重钢丝绳;另外,塔吊在每次使用后或 者非工作状态下,必须将塔吊的吊钩升至顶端,同时将起重小车行走到起重臂根部。 当现场风速达到6 级及以上,相当风速达到10.8 米~13.8 米时,塔吊必须停止作业。
6.2.2 高位塔吊的起重臂下端与低位塔吊的起重臂上端防碰撞措施
相邻塔吊的作业面交叉处,低位塔吊的起重臂与高位塔吊的起重臂有可能发生碰 撞。塔吊使用前需综合考虑各种塔吊的尺寸及各塔吊基础的高度,排定各塔吊相对高 度,具体各塔吊安装高度根据现场实际需要确定,但首先要保证高位塔吊起重大臂下 限于低位塔吊起重大臂上限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小于 2 米。由此符合塔式起重机安 全规程(GB5144-94)中的10.5 之规定:“两台起重机之间的假设距离应该保证处于高 位的起重机的最低位置(吊钩升值最高点或最高位置的平衡重)与低位置起重机中处 于最高位置的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得小于2 米。”
6.2.3 起重臂及下垂钢丝绳同待建结构及脚手架等的防撞措施
塔吊在施工过程中应有足够的施工高度差,在升至最大高度时应确保相邻塔吊高 度差在 5 米,充分考虑到吊钩高度、吊索长度、吊物高度及安全高度余量,确保吊装 钢筋、模板、脚手架等物料进行水平运输期间,物料不同结构及脚手架等较高实体发 生碰撞。
6.3 塔吊与现场周边建筑及设施的防碰撞措施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现场以外的情况,塔吊初次顶升要超过塔吊幅度 范围内的建筑物、树木等实体结构2 米以上。 附近电力及通讯设施应设置防护或警示牌,注意避让,尤其是高压输电设备,必 须按照相关规定保持在一定距离以上。
十、塔吊危险源辨识及应急措施
1、危险源辨识经辨识,确定本工程塔吊起重设备的主要危险源如下: 危险源辨识应全面、系统、多角度的考虑;在不同施工阶段或施工区域可能发生 的事故不同,所以应考虑到异常、正常、紧急三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 态内可能发生的事故。 塔吊作业,尤其是高层塔吊作业时比较危险的。但是,只要我们找准危险源,结合实际并加以有效的控制,就会避免许多事故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
危险源辨识表
序号 分项工程名称 作业活动 潜在危险因素 可能产生事故
1 材料搬运 装料、卸料 起吊钢丝绳强度不够,断股断丝过多,扭曲变形严重,磨损大物体打击 机具损坏
2 卸扣扎头刚度不够、变形、滑丝 物体打击 机具损坏
3 物体超重 机具损坏
4 材料堆放不稳或无吊篮 物体打击
5 吊运 物体绑扎不牢或小件无吊篮 物体打击
6 物件超长,超高警示不明 临边建筑或分 项工程损坏
7 指挥信号不明 其他伤害
8 安全保护装置失灵、不齐全 物体打击 机械损伤
9 电气控制系统故障 物体打击
10 基础 承载力不足 倾覆、倒塌
11 预埋地锚螺栓不合格 倒塌
12 塔吊安装、拆卸 塔吊标准节 拼装、加高 塔吊基础砼不符合要求 倾覆
13 作业区域无警示 高空坠物伤人
14 材料吊点不准确、起吊不平衡 物体打击
15 高空作业防护不齐全 高空坠物 物体打击
16 高空作业机具存放不符合安全 要求 物体打击
17 不接交底,要求作业 机械伤人 人身伤害
18 作业前无交底资料或交底不到 位 高空坠物
19 违反操作规程 机械伤人 其他事故
20 严重违章盲目操作或指挥 机械伤人
21 酒后作业 高空坠物 机械伤人
22 运行调试 通讯系统不可靠 机械伤害
23 电缆线裸露 人身触电
2、应急措施应急及情况下,首先要事先组织应急领导小组,并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职责,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组织结构:应急领导小组人员 小组内职务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2.1 应急状态下,应急领导小组人员职责: 组长: 根据险情,决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全面负责应急抢险工 作,协调、指挥各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的工作,对应急抢险工作全面负责。 副组长1 :负责组织应急抢险所需的各种物资、人员、设备、资金,保证抢险时 的物资、人员、设备、资金的供应,负责抢险后勤工作。重要物资需先备好,堆放在 工地现场或附近。 副组长2: 制订抢险工作预案,根据预案及现场险情,制订抢险技术方案并向抢 险人员交底,为抢险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组员1: 现场指挥具体抢险工作,安排参与抢险的人员有序地进行各项工作,指 挥其它各施工员的工作。参与制订抢险预案。 组员2: 对抢险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现场监督,发现险情及时向组长报告,指 22 挥其安全员的工作。参与制订抢险预案。
2.2 应急预案
A.塔吊基础下沉、倾斜: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将回转机构锁住,限制其转动;根据 情况设置地锚,控制塔吊的倾斜。
B.塔吊平衡臂、起重臂折臂:塔吊立即停止做任何动作,按照抢险方案,根据情 况采用焊接等手段,将塔吊结构加固,或用连接方法将将塔吊结构与其它物体连接, 防止塔吊倾覆和拆除过程中发生意外;按抢险方案规定顺序,将起重臂或平衡臂连接 件取下,用气焊割开,用起重机将臂杆取下
C.锚固系统险情:将塔式平衡臂对应到建筑物,转臂过程中要平稳比你哥锁住; 将锚固系统加固,如需更换锚固系统部件,先将塔机降至规定高度后,再更换部件。
D.塔机结构变形、断裂、开焊:将塔式平衡臂对应到变形部位,转臂过程中要平 稳并锁住;根据情况采用焊接等手段,将塔吊结构变形、断裂、开焊部位加固;落塔 更换损坏结构
E.小型机械设备事故应急措施:发生各种机械伤害时,应线切断电源,再根据伤 害部位和伤害性质进行处理
<1> 根据现场人员被伤害程度,一边通知急救医院一边对轻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护
<2> 对重伤者不明伤害部位和伤害程度的,不要盲目进行抢救,以免引起更严重 的伤害。
F.机械伤人事故引起人员伤亡的
<1> 迅速确定事故发生准确位置、可能波及的范围、设备损坏的程度、人员伤亡 等情况,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置
<2> 划出事故特定区域,非救援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特定区域,迅速核实塔式 起重机作业人员数,如有人员被压在倒塌的设备下面,立即采取可靠措施加固四周, 然后抢救被困人员,送往医院。
2.3 应急物质救护人员装备:头盔、防护服、防护靴、防护手套、安全带、呼吸保护器具 灭火剂、灭火器、简易灭火工具、消防救护器材 自动苏生器:用于抢救因中毒窒息、胸外伤、溺水、触电等原因造成的呼吸抑制 23 或窒息处于假死状态的伤员 通讯器材及照明设备、常用药品箱。
编制依据参考: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2、《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 JGJ94-2008
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JGJ33-2001
4、《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范》 JGJ/T187-2009
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2006 版)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7、《固定式塔式起重机基础技术规范》 DB33/T1053-2008
8、《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范》 JGJ196-2010
9、《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0、住建部建质2009(87)号文件